每個孩子都有藝術天份

每個孩子都有藝術天份

  台灣下一代兒童"創造"的才情,就像自己父母一樣,正被填鴉樣板的教育急速扼殺中,如何搶救孩子正在急速消失中的藝術天份,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課題.

  人生而能畫,生而能歌,生而能舞。遠古的人類,沒有人上過才藝班,但生活就是他們的藝術。洞窟裡幾萬年前無數的壁畫就是明證。
  在歐美,美術是訓練孩子創造力最重要的工具,也是培養靈性的最佳途徑。在台灣,美術是無關緊要的副科,可有可無。

  今天我們淪為全世界聞名的仿冒王國,以及以『沒有文化』成為聞名於世的獨特文化,美術教育的舊觀念舊方法,應該是重新檢視的時候了。

臺灣沒有美術教育,大家都沒上過美術課

  就只短短的幾年,台灣的藝術活動突然熱鬧起來,從莫內、畢卡索到達利,達文西,名畫展出經過媒體報導推動,吸引大批湧進的藝術觀光人潮,一時間,像趕場大拜拜一樣,掀起一股藝術的風潮。但是,不管辦過多少畫展,多少人看過名畫,畢竟藝術不是看來或買來的,就好比在沒有挖地基的土地上蓋樓房,台灣還是沒有美術教育,台灣人還是都沒有上過美術課。

  沒有上過美術課的例證,在台灣毫不費力隨處可以找到。最有力、最方便的例子就在欣賞藝術的展覽廳,大人的吵雜,小孩的喧鬧,達文西的展覽場更是在「請勿動手觸摸」的牌子之前,大人小孩齊動手玩模型,就像開賓士吐檳榔汁一樣 ,鮮明的對比印象在藝術的展覽廳 堂上顯示出我們「沒有藝術」這個事實。


  畢竟藝術是一件骨子裡的事,不是光看就會有的。站在大師名畫前欣賞藝術,並不表示「有」藝術,如何「欣賞藝術」的這個行為,也是一項藝術。更精確的說,藝術不該只是「名詞」 ,而是「動詞」,藝術品不能代表藝術,只是藝術的副產品,畫家是靠畫畫謀生活的人,不一定就是藝術家,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態度,是在日常生活體驗的過程,是一種觀察以及解讀世界的能力,是觀看事情的角度或處理事情的方法。更強調的說,它是心的轉變,眼光的擴展,從內到外成形。從內心的感動到外在行為的改變,是一種內在轉化與提昇的歷程。

  本來藝術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藝術,這是一件很本能的事,不需要學別人或看別人的,兩萬年來的人類文明史,就是一部藝術史,遠古人類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陶藝家,自己的髮型及服裝設計師,自己的工程師或建築師。從飲食的碗盤到家具、服裝、用品、房屋,凡生活所需動手就作。文明越進展,人的生活越繁複精緻,分工就越仔細,本然的能力失去的也越多,後來連藝術也分工出去了。


  藝術成為畫家的專門職業,人類與藝術的親密關係從此隔絕,尤其在這兩百年工業革命以後,藝術只在美術館冰冷的玻璃櫃裡躺著。在歐洲一些文明較深遠的國家情況還好,他們在工商科技時代巨變的洪流中,還留有祖先豐厚的文化資產可以支用,不論是典雅協調的城市風貌,自然樸拙的田園、河流與森林。他們的嬰幼兒自出生起,就在用童稚的眼睛上優雅協調的色彩課了。


  臺灣的孩子生來眼界就與外國的孩子有落差,從大環境五顏六色的招牌、鐵皮屋、檳榔攤,交通工具穿梭,任意張貼的廣告,垃圾堆。街市交錯,砍光的樹木花草,擁擠的空間;小環境從家庭佈置,空間色調,到用具衣著,孩子浸泡在習以為常的對比色充斥,混亂衝突吵雜的染缸中成長。


  因為從來沒"有"過,所以從不知道缺乏,也不知道什麼是美是好。唯一的期望是依賴美術教育,但也因為大家都沒有上過美術課,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藝術,父母老師不可能把不知道的東西教孩子,所以這50年來,你我都見證了我們沒有上美術課這個事實。看看我們可憐的美術教育,在求學過程中,功課表上的美術課是假的,我們只能說與藝術匆匆擦身而過。
  
  本來藝術的心眼就像國語、數學等其他學科,藉由正常順序教育可以輕易培養獲得。但是考試為目標取向的價值觀,決定了幾十年來藝術『該』被擺放在學校的邊陲地帶,一批一批偏離了想像力,窒息了自發性,絕緣了美感的考試機器被拷貝送入社會,台灣已然成了藝術的荒原,人文的孤島,在這一片橫流的物質追逐遊戲中,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何去何從?有沒有人警覺到只有改變兒童的心靈態度,才能改變生命外在的面貌,才能走出物質現實的迷陣,探索人生更大的可能以及更大的自由和超越。

美術課不只是畫圖課


  美術教育的目的,除了一條路指向美感,另一條路是指向創造。但是自小我門被阻斷了迎接歷險與想像力的道路。曾幾何時,中國人從四五千年前黃帝就發明指南針開始,到印刷術,火藥,造紙術發明的智慧族群,變成不僅在現代科技文明日新月異幾千萬種發明中掛零,還淪落為世界聞名的仿冒王國。智慧過人的中國人〈大陸、香港、台灣〉,等於美國301條款列名對付的仿冒王國。這等號怎麼來的?來自幾十年來過度偏重線性的、邏輯的、具體的,實用的升學主義教育。規避了創造與情感的部份,讓我們的生命偏離了軌道。我們沒有實驗、嘗試,沒有做不好的自由。支離破碎的教育,讓這幾代的孩子耗擲心力在一遍又一遍演練熟記的標準答案中,失落了生命的核心部份,錯離了開創的源頭。


家家都有達文西,人人都是文藝復興人


  本來現代的兒童教育,讓孩子多樣接觸參與,開發各種可能潛在能力,讓每一人都是一個RENAISSANCE〈文藝復興人〉,"文藝復興人"如今在歐美是一個專有名詞,是指完美圓滿之人,是甚麼事都能做的人,而這個字的原義就是再生、創新、突然的改變,再找回原始人類與生俱來的潛在本能。達文西就是文藝復興人中最完美的範例。他可以文可以武,可以科學也可以藝術,兼具理性思維以及感性和諧之人。這是現代整體教育的最高理想。我們的時代每天都在快速變化調整,科技越來越主導一切,文化越來越複雜,只有左腦的分析結構織檢證能力。缺了右腦發明感覺夢想透視能力的配合,不足以探索未來、發明未來。


  美術教育是整合這兩者的重要工具,缺了創造部份的台灣科技,只是在末端下游的應用科學而已,即使現在科學園區的一片榮景,園區人也知道繁華一時隨時會被取代動搖,我們探觸不到源頭。源頭在哪裡?源頭在深層隱而不顯的內在創造之中。達文西科學藝術超高領域的秘密也就在創造力。頭痛的是,創造不能教,創造也不能學。美術是所有學科中最可以不用教和不用學的,孩子透過美術課,只是來練習「使用」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創造力。

  可惜台灣懂得美術的人真不多,懂得美術教育的父母老師更是少之又少,美術教育在過度用力的教與學之中,所有孩子都成了早夭的天才,仿冒王國的下一代子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