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觀美術館的暖身準備(一)

參觀美術館的暖身準備(一)


林千鈴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 

最近幾年,臺灣的藝術活動突然熱鬧起來,從達文西 (Leonardo da Vinci,1452-1519)年莫內 (Claude Monet,1840-1926)、畢卡索 (Pablo Picasso,1881-1973)、達利(Salvador Dali,1904-1989)到馬蒂斯(Henri Matisse,1869-1954),自古到今西洋名畫展出非常頻繁活躍,加上媒體報導,像大拜拜一樣吸引大批觀光藝術的民眾,一時間,掀起一股熱烈的藝術風潮。

但是,不管辦過多少畫展或有多少人看過名畫,藝術畢竟無法一時看來或買來,像是在沙地上蓋樓房,「藝術」如果不能成為生活的素養,還是等於沒有進入真正藝術的堂奧。

欣賞藝術,但是沒有藝術素養的例證,在我們生活周邊隨處可以找到,毫不費力。最有力、最方便的例子就在藝術展覽會場中,大人嘈雜,小孩喧鬧,達文西的展覽更是,在「請勿動手觸摸」的牌子之前,大人、小孩一齊動手「玩模型」,就像開賓士車的人吐檳榔汁一樣,鮮明對比的印象在在顯示「我們沒有藝術素養」這個事實。

藝術畢竟是一件骨子裡的事,不是光看就會有的,站在大師名畫前欣賞藝術,並不表示「有」藝術,如何「欣賞藝術」的這個行為,也是一項藝術。更精確的說,藝術不該只是「名詞」,而是「動詞」,藝術品不能代表藝術,只是藝術的副產品,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,是在日常生活體驗的過程,是一種觀察及解讀世界的能力,是觀看事情的角度或處理事情的方法。

 

參觀美術館是藝術教育重要的一環,進入美術館之前,應該有相當的暖身準備,否則展覽場變成遊戲場,孩子不知所以然趕上一場大熱鬧,失去藝術教育的真義,也在啟蒙初期帶來負面的教導。

 

在進入美術館之前有重要功課,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來,來看什麼。當孩子事先認識畫家的故事、繪畫的風格,甚至事先已找過資料、看過圖片,知道每一幅畫的創作背景,就能夠帶著期待的興致,在會場裡靜心觀看已經熟習的作品,常常見到孩子們在展場裡無聊不耐的追跑吵鬧,家長帶著很大的熱誠,往往疲勞不堪敗興回家。所以參觀名畫之前的引導,對陪養孩子參觀藝術展,並養成喜好的習慣非常重要。

 

古典大師的名作有它的時代語言與背景環境。當照相機、影印機替代了記錄、寫實的功能以後,藝術表現的方式在當代已大不相同,更多元、多樣的欣賞角度,會訓練孩子對藝術作品的彈性、包容能力。有時候只站在定點上觀賞古典大師名作,缺乏時代感的解讀,會對兒童造成困惑,誤以為一定要畫得那麼逼真那麼像才是。,越低齡的孩子,越不可能畫像,錯誤的價值觀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。為了讓孩子能夠站在時代的立足點看古畫,在欣賞古典名作的同時,如果同時提供現代畫家在不同時代的表現風格與精神做比較、對應,就能夠讓孩子有更廣闊的視角。更開放的胸懷,更正確的態度,接納不同時空背景的藝術大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