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觀美術館的暖身準備(二)-藝術鑑賞教學的一貫作業

參觀美術館的暖身準備(二)-藝術鑑賞教學的一貫作業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林千鈴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

八○年代以後,藝術鑑賞課程已經成為歐、美美術教育的重心之一,只在教室裡、在畫紙上不停描繪的美育方式太過狹窄,加入美術史和藝術鑑賞,才能培養整體的藝術觀。把握名畫展出,帶孩子參與、接觸,與世界名畫交集,是跨越藝術鴻溝的良機,也是讓藝術步入孩子生活,最自然的教育手法。參觀美術館於是成為這一代美術教育重要的一個環節,引導孩子進入鑑賞之前的活動設計,是鑑賞教育不可忽視的工作。

 

「觀賞」在這個時代,有新的的定義,從前畫是畫,我是我,到了二十世紀中期,後現代主義( Post Modernism )的藝術家努力想改變人和畫的關係,也想改變人們對名畫的刻板印象。現在,我們可以是看畫的人,也可以是畫中人,甚至是畫畫的人。小孩子在扮演畫中主角的遊戲中,結合欣賞、表演、創作,你是觀賞者,是畫家,也是自己的模特兒,三者合而為一。

 

現代藝術的思潮更沒有邊緣和設定,孩子的想像無邊無際,在開放的意想空間中,結合當代的藝術思潮與名作觀賞,不只打破了美術教育一向只有描繪具體事物的呆板方式,增加靈活變化的部分,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而且喜歡。藝術在不知不覺中溜進生命裡。

 

從遊戲中導入兒童藝術鑑賞教育,結合戲劇、舞蹈、音樂或扮演畫中人,可以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。從故事的了解入手,認識畫家、扮演畫中的主角、到美術館觀賞名畫,以至改寫名畫,甚至展出小朋友自己的作品,互相觀摩、欣賞。這是帶領孩子進入鑑賞課程的一貫作業,完整、生動又有趣。從參與遊戲中,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好奇和喜愛。

 

以參觀達文西畫展為例,最好是把疏離的冷眼旁觀改為熱切的參與介入,從靜態的「觀賞」到生動的扮演,小朋友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,與藝術前輩大師達文西( Leonardo do Vinci,1452-1519 )相隔五百年時空直接對話。譬如,蒙娜麗莎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對著我們笑,已經幾百年了,或許她該站起來,換個姿態走走;看慣了她的正面美麗的臉龐,不知道她的側面可好看?一向只看到她的手,手以下看不見的部分引起我們更多的聯想,她的腿美麗嗎?要是蒙娜麗莎生在這個消費時代,憑她獨特的氣質和美貌,穿上摩登、勁爆的現代服裝,是否一樣迷人?照道理,如果她有一雙美腿,畫家應該很想畫出來。達文西沒做到的,小朋友完成它。

理想的現代教育目標是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Renaissance(文藝復興人)。在歐美,Renaissance是指完美圓滿之人,是什麼事都能做的人,而這個字的原義就是再生、創新、突然的改變,再找回原始人類與生俱來的潛在本能。達文西就是Renaissance中最完美的範例,他可以文可以武,可以科學也可以藝術,是個兼具理性思維及感性和諧之人。這是現代整體教育的最高理想,讓孩子從藝術各個向度多樣接觸、參與,開發各種可能潛在的能力,也正是這個目的。

 

從教室裡的說故事進入達文西的創作世界,在扮演蒙娜麗莎的活動中,引發出孩子更廣闊的聯想。孩子本來就是創作的天才,當天才遇上天才,跨越時空的斷層,相互交輝呼應,激發出閃耀的光芒。兒童這些充滿狂野想像力的獨一無二作品,即使在二十世紀名家的改寫之前,也毫不遜色。

 

圖一  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1452-1519)

      《蒙娜麗莎》1503/07年,木板、油彩、77×53cm,巴黎,羅浮宮

 


圖二  費南多•波特羅(Fernando Botero,1932~)

《蒙娜麗莎》1978年,油畫、畫布、183×166cm,紐約現代美術館

 


圖三  杜象(Marcel Duchamp,1887~1968)

      《L.H.O.O.Q》1919年,《蒙娜麗莎》複製品、鉛筆、19.7×12.4cm,紐約,瑪麗 •西斯勒收藏

 


圖四  小朋友遇上蒙娜麗莎—從看畫的人到扮演畫中人

 


圖五  《蒙娜麗莎/改寫》 洪靖  6歲

 


圖六  《蒙娜麗莎/改寫》 蘇柏瑋  9歲



 

圖七  《蒙娜麗莎/改寫》 黃正嘉  10歲

 

以上學生作品由蘇荷兒童美術館提供http//www.artart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