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观美术馆的暖身准备(一)

参观美术馆的暖身准备(一)


林千铃 苏荷儿童美术馆馆长 

最近几年,台湾的艺术活动突然热闹起来,从达文西 (Leonardo da Vinci,1452-1519)年莫内 (Claude Monet,1840-1926)、毕加索 (Pablo Picasso,1881-1973)、达利(Salvador Dali,1904-1989)到马蒂斯(Henri Matisse,1869-1954),自古到今西洋名画展出非常频繁活跃,加上媒体报导,像大拜拜一样吸引大批观光艺术的民众,一时间,掀起一股热烈的艺术风潮。

但是,不管办过多少画展或有多少人看过名画,艺术毕竟无法一时看来或买来,像是在沙地上盖楼房,「艺术」如果不能成为生活的素养,还是等于没有进入真正艺术的堂奥。

欣赏艺术,但是没有艺术素养的例证,在我们生活周边随处可以找到,毫不费力。最有力、最方便的例子就在艺术展览会场中,大人嘈杂,小孩喧闹,达文西的展览更是,在「请勿动手触摸」的牌子之前,大人、小孩一齐动手「玩模型」,就像开奔驰车的人吐槟榔汁一样,鲜明对比的印象在在显示「我们没有艺术素养」这个事实。

艺术毕竟是一件骨子里的事,不是光看就会有的,站在大师名画前欣赏艺术,并不表示「有」艺术,如何「欣赏艺术」的这个行为,也是一项艺术。更精确的说,艺术不该只是「名词」,而是「动词」,艺术品不能代表艺术,只是艺术的副产品,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在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,是一种观察及解读世界的能力,是观看事情的角度或处理事情的方法。

 

参观美术馆是艺术教育重要的一环,进入美术馆之前,应该有相当的暖身准备,否则展览场变成游戏场,孩子不知所以然赶上一场大热闹,失去艺术教育的真义,也在启蒙初期带来负面的教导。

 

在进入美术馆之前有重要功课,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来,来看什么。当孩子事先认识画家的故事、绘画的风格,甚至事先已找过数据、看过图片,知道每一幅画的创作背景,就能够带着期待的兴致,在会场里静心观看已经熟习的作品,常常见到孩子们在展场里无聊不耐的追跑吵闹,家长带着很大的热诚,往往疲劳不堪败兴回家。所以参观名画之前的引导,对陪养孩子参观艺术展,并养成喜好的习惯非常重要。

 

古典大师的名作有它的时代语言与背景环境。当照相机、复印机替代了记录、写实的功能以后,艺术表现的方式在当代已大不相同,更多元、多样的欣赏角度,会训练孩子对艺术作品的弹性、包容能力。有时候只站在定点上观赏古典大师名作,缺乏时代感的解读,会对儿童造成困惑,误以为一定要画得那么逼真那么像才是。,越低龄的孩子,越不可能画像,错误的价值观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。为了让孩子能够站在时代的立足点看古画,在欣赏古典名作的同时,如果同时提供现代画家在不同时代的表现风格与精神做比较、对应,就能够让孩子有更广阔的视角。更开放的胸怀,更正确的态度,接纳不同时空背景的艺术大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