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观美术馆的暖身准备(二)-艺术鉴赏教学的一贯作业

参观美术馆的暖身准备(二)-艺术鉴赏教学的一贯作业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林千铃 苏荷儿童美术馆馆长

八○年代以后,艺术鉴赏课程已经成为欧、美美术教育的重心之一,只在教室里、在画纸上不停描绘的美育方式太过狭窄,加入美术史和艺术鉴赏,才能培养整体的艺术观。把握名画展出,带孩子参与、接触,与世界名画交集,是跨越艺术鸿沟的良机,也是让艺术步入孩子生活,最自然的教育手法。参观美术馆于是成为这一代美术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,引导孩子进入鉴赏之前的活动设计,是鉴赏教育不可忽视的工作。

 

「观赏」在这个时代,有新的的定义,从前画是画,我是我,到了二十世纪中期,后现代主义( Post Modernism )的艺术家努力想改变人和画的关系,也想改变人们对名画的刻板印象。现在,我们可以是看画的人,也可以是画中人,甚至是画画的人。小孩子在扮演画中主角的游戏中,结合欣赏、表演、创作,你是观赏者,是画家,也是自己的模特儿,三者合而为一。

 

现代艺术的思潮更没有边缘和设定,孩子的想象无边无际,在开放的意想空间中,结合当代的艺术思潮与名作观赏,不只打破了美术教育一向只有描绘具体事物的呆板方式,增加灵活变化的部分,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且喜欢。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溜进生命里。

 

从游戏中导入儿童艺术鉴赏教育,结合戏剧、舞蹈、音乐或扮演画中人,可以拉近孩子与画的距离。从故事的了解入手,认识画家、扮演画中的主角、到美术馆观赏名画,以至改写名画,甚至展出小朋友自己的作品,互相观摩、欣赏。这是带领孩子进入鉴赏课程的一贯作业,完整、生动又有趣。从参与游戏中,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好奇和喜爱。

 

以参观达文西画展为例,最好是把疏离的冷眼旁观改为热切的参与介入,从静态的「观赏」到生动的扮演,小朋友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,与艺术前辈大师达文西( Leonardo do Vinci,1452-1519 )相隔五百年时空直接对话。譬如,蒙娜莉萨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对着我们笑,已经几百年了,或许她该站起来,换个姿态走走;看惯了她的正面美丽的脸庞,不知道她的侧面可好看?一向只看到她的手,手以下看不见的部分引起我们更多的联想,她的腿美丽吗?要是蒙娜莉萨生在这个消费时代,凭她独特的气质和美貌,穿上摩登、劲爆的现代服装,是否一样迷人?照道理,如果她有一双美腿,画家应该很想画出来。达文西没做到的,小朋友完成它。

理想的现代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Renaissance(文艺复兴人)。在欧美,Renaissance是指完美圆满之人,是什么事都能做的人,而这个字的原义就是再生、创新、突然的改变,再找回原始人类与生俱来的潜在本能。达文西就是Renaissance中最完美的范例,他可以文可以武,可以科学也可以艺术,是个兼具理性思维及感性和谐之人。这是现代整体教育的最高理想,让孩子从艺术各个向度多样接触、参与,开发各种可能潜在的能力,也正是这个目的。

 

从教室里的说故事进入达文西的创作世界,在扮演蒙娜莉萨的活动中,引发出孩子更广阔的联想。孩子本来就是创作的天才,当天才遇上天才,跨越时空的断层,相互交辉呼应,激发出闪耀的光芒。儿童这些充满狂野想象力的独一无二作品,即使在二十世纪名家的改写之前,也毫不逊色。

 

图一  达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1452-1519)

      《蒙娜莉萨》1503/07年,木板、油彩、77×53cm,巴黎,罗浮宫

 


图二  费南多•波特罗(Fernando Botero,1932~)

《蒙娜莉萨》1978年,油画、画布、183×166cm,纽约现代美术馆

 


图三  杜象(Marcel Duchamp,1887~1968)

      《L.H.O.O.Q》1919年,《蒙娜莉萨》复制品、铅笔、19.7×12.4cm,纽约,玛丽 •西斯勒收藏

 


图四  小朋友遇上蒙娜莉萨—从看画的人到扮演画中人

 


图五  《蒙娜莉萨/改写》 洪靖  6岁

 


图六  《蒙娜莉萨/改写》 苏柏玮  9岁



 

图七  《蒙娜莉萨/改写》 黄正嘉  10岁

 

以上学生作品由苏荷儿童美术馆提供http//www.artart.com.tw